科学研究

研究成果

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在揭示地质多样性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鱼类多样性影响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更新时间: 2025-04-24 编辑:czy

近日,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丁城志/陶捐团队在英国生态学会旗舰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发表题为“Geodiversity as a surrogate to inform freshwater fish 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澜湄流域地质多样性对淡水鱼类多维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以地质多样性为代理指标的鱼类多样性保护新框架。

地质多样性为揭示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内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从而有助于在环境变化与人类干扰加剧的背景下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然而,地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仍亟待探索。研究团队通过整合16万余条澜湄流域鱼类精确地理分布记录数据(包括团队10余年采集的2万多条数据),建立了澜湄流域淡水鱼类分布记录、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关系三个数据集和七类地质特征(流量、水体类型、地形、地表覆盖类型、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岩石类型)数据集,分别计算了澜湄流域多维度鱼类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发现地质多样性可解释89.2%-99.6%的鱼类多样性变化。鱼类alpha多样性增加主要受流量变异和水体类型多样性的驱动,鱼类beta多样性则取决于流量和土壤类型的差异。

1.澜湄流域鱼类多维多样性分布格局

2.地质多样性对鱼类多维多样性的影响。

该研究揭示了地质多样性通过增强环境异质性和资源可利用性,对大型河流鱼类多样性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维持流量的自然变异和水体类型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质多样性组分间的生态关联,对保护鱼类多样性至关重要。全球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将地质多样性纳入保护规划,可为增强淡水生态系统韧性和功能完整性提供稳健的框架,对流域管理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云南大学为该研究第一完成单位,云南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生王杰为论文第一作者,丁城志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云南大学陶捐研究员、芬兰欧陆大学Jani Heino教授和利物浦大学博士生黄敏睿为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7447、42271066)和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401AS070147、202401AT070463)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