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成果

2020年科研工作重要进展系列成果专题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更新时间: 2021-03-08 编辑:CZY

编者按:2020年研究院31名科研教学人员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整合力量,打造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入选云南省野外观测科研站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4项(立项率58%,全院师均获资助0.45项,含重点级项目2项),目前研究院在研纵向科研项目总计48项;2020年研究院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地学主流杂志发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83篇,其中SCI/SSCI/EI收录121篇(一作及通讯76篇,人均2.45篇/年),授权专利(含实用新型)13项,以下将分八个专题对代表性的亮点成果进行介绍。


专题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西南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敏感区,多数生物类型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传粉昆虫和农业害虫则在农业经济和区域农业生态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鳞翅目是兼具二者角色的昆虫大家族,其中蝴蝶是广为人知的传粉昆虫,且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而蛾类常常因暴发成灾而成为植保防控的关注对象

由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胡劭骥副研究员、王文玲助理研究员和柔性引进外籍专家Daniel Suman等合作发表的有关中国蝴蝶多样性保育的综述论文“Butterfly Conservation in China: From Science to Action”是我国首篇基于保育法律和政策,探讨学术研究如何最终服务于蝴蝶多样性保育的论文。本文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部启动生物多样性蝴蝶观测为背景,首先系统整理了我国蝴蝶多样性保育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识别出我国蝴蝶多样性保育的基本模式和存在的空缺,在此基础上从科研与政策相结合的角度提出未来的保育体系需要从深化系统的保育科研、加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平衡商业化采捕和养殖、增加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来进行提升,并将这四个方面中的各个实际操作部分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进行了匹配。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昆虫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Insects上。

图6-1中国蝴蝶多样性保育科研、实践及政策领域关系分析图(Wang et al., 2020, Insects)

图6-2草地贪夜蛾防控示范区建设

图6-3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培训现场

由资源植物研究院叶辉教授主持,胡劭骥副研究员为核心骨干参与的云南省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云南草地贪夜蛾跨境入侵、迁移规律及综合防控研究”在应用领域也取得了瞩目的进展。胡劭骥副研究员联合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吕建平研究院共同在该项目中承担草地贪夜蛾生态防控示范区的建设和防治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共在云南省草地贪夜蛾典型发生的8个州市建立起核心防控示范区9150亩,推广面积达25.14万亩,综合防效超过80%;其中生态防治技术已投放2.76万亩,生态防控比率11%;开展基层农技工作人员和农户培训共30期,受众达2201人次。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从印度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主要为害玉米、甘蔗、水稻等作物。控制该虫的蔓延和危害是我国近3年来的有害生物防控领域的核心任务。上述核心示范区的建成,除了将项目的生态防控体系直接投放到田间应用之外,还将期到支撑项目新兴防控技术研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