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新闻资讯

研究院孙璟睿副教授最新研究进展:治理湿地农业与渔业中入侵凤眼莲的社会与生态挑战

更新时间: 2025-08-30 编辑:czy

近期,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孙璟睿副教授联合孟加拉国拉杰沙希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英国生态学会《People and 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Socio-ecological complexity in managing long-standing invasive water hyacinth in wetland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长期定殖的入侵植物——凤眼莲,在湿地农业和渔业中所带来的复杂影响。

图1.摘要图

研究团队在孟加拉国西北部湿地Gajner Beel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凤眼莲侵占地块从2021年的32%增至2022年的36%。它显著降低了水稻、小麦和黄麻等主要作物的产量,并增加了农户的劳力和管理成本。部分农户甚至被迫放弃耕作,直接损害了粮食生产与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当地渔民利用凤眼莲搭建“katha”式捕鱼装置,使鱼获中的鱼类多样性增加54%,数量提升2.6倍。但由于捕捞方式不加选择,包括多种濒危鱼类在内的所有鱼都会被捕获,这种做法威胁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图2.箱线图展示了未使用凤眼莲(对照地块)与使用凤眼莲(处理地块)进行鱼类捕获时,鱼类物种丰富度和数量的差异。

由于凤眼莲在孟加拉国已存在百余年,受访农户普遍将其视为“本地植物”,缺乏入侵物种的概念和管理培训。多数农户认为其危害作物,但也有人利用它作为肥料、黄麻浸泡材料和鱼类聚集工具。然而,真正掌握科学利用方法的比例极低。研究指出,凤眼莲已深度嵌入当地社会—生态系统,模糊了“入侵”与“归化”的界限。它既是生态威胁,也是社区依赖的资源。如何在管理中兼顾生态保护与生计需求,是未来湿地治理的关键。研究团队呼吁,应通过教育与培训推广其低风险利用方式,如制肥、手工艺等,以减轻对农业和渔业可持续性的冲击。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pan3.70129